钻石局排位,我一直坚信顺风不浪,逆风不投,最重要不要在半途中喷队友,最后不能说一定能翻盘,不能丢了范。
开局我们选人到四楼的时候,由于时间到,队友没选,然后自动选了甄姬,我是五楼,当时就想,完了,一,二,三楼是关羽,后裔,安琪拉,四楼自动一个甄姬,我看了对面阵容立马选了庄周,因为都没位移,最起码团的时候有庄周还好点,但是四楼说了句我庄周也能MVP,于是我果断和他换了英雄用了甄姬。然后这样就开始了,打到没四分钟的时候,后裔开始喷了,骂关羽,关羽也是一声没吭,默默在打,然后安琪拉也开始了,我实在看不下去了,就说,有这时间打字,不如打好自己的,不要去喷队友,已经这样了就听我的,关羽直接找对面妲己和元芳麻烦,庄周保护大家,于是,团完之后我们2换4,意识到远方没在,可能偷龙,于是发了信号,队友过去抢了暴君,翻盘点开始,可能对面认为一定能赢,再加上队友被我说完后居然听了,也算是给力,在之后的几波团后,最后经济只差3000,人头只落后了4个,完成了逆天大翻盘。中途点了五次投降,我和庄周都拒绝了。
在这里说,真的,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,在队友认为输了,只要不放弃就有机会翻盘,这样的局我碰到十几次了,当然也有队友不但不听,反而更浪最后无力翻盘也很多。
不是针对谁,玩了这么久王者荣耀打到钻石之后,发现这种人越来越过,尤其是李白跟韩信,钻石局敢选韩信的一般都是会玩,但是往往这种队友我越来越怕,因为他们很可能前期都11~0的数据,但是他们就是不去拆塔也不参团,各种去敌人野区浪,作为一个辅助或者ADC特别想趁着优势团几波拆进去,然而这些大爷就是喊不听。这时候如果你数据是负的话不好意思,他们直接都能喷死你,并且各种问候亲人,跟这种人打游戏,真的是能把人气死,你说他不会吧,技术又比你好,说他会把,又喜欢各种浪,优势不团,没有全局意识,反正我是搞不懂这些人的心理,既然想赢就别浪呀,一波团好推完不好么?非要等打不赢了,就开始在那喊集合,如果谁玩的失误一点,就各种喷各种甩锅,熟不知,优势全在你一人手里,你还不参团,后面还要怪队友,反正现在遇到这种人我就问他团不团,不团我就投降,因为拖下去结果也是一样的。
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,前十分种很顺利,推掉敌方外塔内塔,就剩高地塔和水晶了,但是不知不觉中,才发现,己方居然慢慢变成弱势的一方,最后被逆袭了,这种情况一般是下面三种行为导致的。1、不等人齐就开团;经常两个人也去团,三个也去团,完全无视敌方有几个英雄。2、不看小地图,被偷家;这种情况经常是兵线不太理想,却一直过去团,而不去清理兵线导致,往往有这样一种错觉,我团赢了就赢了,但是通常团赢了,却发现己方也只剩一名存活英雄,还是残血的,然而敌方英雄已经连偷两座塔了。3、清野;这种人有着强迫症吧,看到也不清,感觉可惜了,团战不去,兵线不管,反走靠近我3公里内的野生动物都要清掉。
如何看待《王者荣耀》对孩子的影响?我们家监督玩手游的策略是这样的:1、完成所有功课、清洁整理可以玩游戏。2、玩游戏前先远眺一分钟,玩游戏之后再远眺一分钟。3、手机定时玩游戏,计时结束,可以玩完当前最后一局。一般每次计时十分钟,时间特别充裕的话,远眺之后可以再次申请,《王者荣耀》对战的话计时半小时。4、外出大家庭聚餐等活动,吃饱饭无聊的时候可以玩,几个小朋友一起玩不能因为游戏产生矛盾,产生矛盾手机立刻收回。为啥要玩?因为小朋友都玩。游戏是他们社交的一部分。无论《植物大战僵尸》《保卫萝卜》《皇室战争》《王者荣耀》,都是小朋友之间的核心话题,拥有哪些角色,开了哪个战争场,有什么皮肤,小朋友们互相之间有很多话题需要探讨。除了游戏,小米也会看《熊出没》、《赛尔号》、《银河护卫队》、《摔跤吧,爸爸》、《诗词大会》、《我是歌手》、《中国好声音》。
前几个月我给小米买了《漫画史记》和《漫画上下五千年》,《王者荣耀》对他最大的影响是,他开始对历史人物感兴趣,会自己翻书来认真了解这个人物。不止韩信、姜子牙、荆轲、大乔,连干将莫邪他都在《漫画史记》里面找到了。期末复习倒数一个月,和他商量现在认真复习,假期多玩他也同意,于是期末基本上减少到一周玩一次。假期脱离了小朋友交流的大环境,小米主动要求玩的次数也不是很多,大概平均两天玩一次吧。因为了解了更多,现在他更喜欢和我讨论历史和人物,前几天他和我聊天:“妈妈,我觉得《漫画史记》写的有问题,你看秦灭了楚对吧,下一本又说刘邦灭了楚,你说是不是写的有问题。”(作为对比,两个月之前,他还把秦国叫做泰国:),因为两个字长得像)小米说:“韩信是刘邦的大将,刘邦给韩信赏赐了很多珠宝。”我说:“可惜后来刘邦给韩信杀了。”小米说:“刘邦怎么会杀韩信呢?韩信帮他打那么多仗!”我说:“你说的对,韩信确实帮助刘邦夺天下,你慢慢看吧。”后来小米又对我说,最后就张良挺好的,别人都不好(善终)。(这时候他大概每本漫画史记看了有十遍以上了)《王者荣耀》打开了小米主动学习历史知识的大门,发现与引导,永远疏胜于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