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9日晚,中国商务部的一则回应,让持续引发关注的中荷半导体产业监管摩擦有了新进展——荷兰政府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行政令,将这家晶片制造商的控制权归还其中公司闻泰科技。而就在两天前(11月18日至19日),中荷双方刚在北京完成了两轮面对面磋商,核心议题正是解决安世半导体的监管僵局。
“中方对荷方主动暂停行政令的举动表示欢迎,这是向妥善解决问题迈出的正确第一步。”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话里,既有肯定也有清醒——尽管暂停行政令释放了善意,但距离“彻底解决问题”还有两道坎:一是荷兰经济部长此前根据《货物可用性法案》签发的行政令尚未完全撤销,二是荷兰企业法庭此前剥夺闻泰科技控制权的裁决,仍是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障碍。
荷兰方面也给出了“善意表示”的解释。看守内阁经济部长卡雷曼斯明确提到,荷方之所以做出这一决定,是因为“谨慎乐观”地看到安世在中国工厂的晶片出口已经恢复流动——这正是彭博社此前报道的“荷方考虑撤销措施的前提条件”。不过他也没把话说满:即便监管暂停,安世仍需向荷兰政府定期报告生产资源或知识产权转移的信息,“这是为了确保监管的连续性”。
两轮磋商后,双方在核心原则上达成了共识:取消行政干预,支持企业通过协商依法解决内部纠纷。对中荷来说,这是比“暂停行政令”更重要的进展——毕竟,安世半导体不是普通企业,作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器件供应商,它的生产和供应链稳定,关系着消费电子、汽车等多个行业的全球布局。此前的行政干预,不仅让闻泰科技的合法权益受损,也让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捏了把汗。
现在还不到“皆大欢喜”的时候。中方已经把话挑明:“暂停”只是开始,接下来需要荷方拿出更实在的行动——比如彻底撤销行政令、纠正企业法庭的错误裁决。而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来说,这场摩擦的解决进程,其实也是一次“全球化试金石”:在产业链高度联动的单边监管只会加剧混乱,只有对话协商才能真正修复供应链的“裂痕”。
毕竟,没有哪家企业能在产业链中断时独善其身,也没有哪个国家能靠“关起门来”解决产业问题。从“暂停行政令”到“彻底解决问题”,中荷还有一段路要走,但至少,这次磋商让大家看到了“坐下来谈”的价值——这或许就是解决全球产业摩擦最该有的样子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