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还在重庆渝中区写字楼里跟同事凑“日本购物清单”的小琳,昨天凌晨对着手机屏幕犹豫了五分钟,终于点下“确认取消”——她那张12月飞东京的往返机票,退掉要扣900块手续费,但她咬咬牙说:“总比去了之后天天查‘核辐射检测app’强。”

小琳的纠结,是最近49.1万人的共同选择。11月14日和驻日使领馆发了“谨慎赴日”的安全提醒后,三天内各航司的赴日机票取消量直接冲到了49.1万张——占原本订票总量的32%。更直观的是,退订量是同期新订票量的27倍——相当于每卖出1张新的赴日机票,就有27个人在取消旧订单。

“我们现在跟救火似的。”某航重庆分公司的调度员老陈跟我吐槽,他负责的东京航线原本排了10班宽体机,现在全改飞普吉岛和吉隆坡了,“飞机停在江北机场要花钱,机组排班全乱了,昨天凌晨三点还在改飞行计划,电话都被退订的乘客打炸了。”老陈说,这次的退订潮比疫情刚爆发时还“狠”——疫情是所有国际线都崩,这次是精准“戳”中了最赚钱的日本线,“宽体机飞一次日本要烧多少油?现在空着座位飞,等于往海里倒钱。”

但乘客不管这些。我在重庆江北区的咖啡馆采访了三个退订的人,答案出奇一致:“不是不想去,是不敢赌。”

刚当妈张姐说,她本来想带2岁的女儿去大阪环球影城,“现在新闻里说核废水的事儿,我连日本的奶粉都不敢买,还敢带孩子去?退机票扣了800块,总比孩子万一有啥事儿强。”

刚毕业的小吴更直接:“我同事上个月从日本回来,说街上的自动贩卖机都有核辐射检测提示,我怕去了之后,回来天天查自己的体检报告,那日子没法过。”

就连平时最“抠门”的老周都退了——他攒了半年的钱想带老伴去看富士山,“退机票要扣1000块,我老伴说‘算了吧’,但我跟她说:‘钱能再赚,命就一条。’”

其实大家都算过账:退订的“沉没成本”,远比不上“潜在风险成本”——去了之后的焦虑,回来后的担心,甚至可能面临的健康隐患,这些看不见的“成本”,把“樱花”“药妆”“美食”的吸引力全抵消了。

航空公司比谁都清楚这一点。我认识的某航市场部经理说,他们现在把原本飞东京的宽体机全调去了东南亚——“泰国、新加坡的机票销量最近涨了30%,都是从日本线转过来的。”更关键的是,以后再规划国际航线,“地缘政治风险”会成为必算的账:“以前只看‘赚不赚钱’,现在得加个‘稳不稳’。”

这股寒意,早晚会传到日本街头。去年中国游客占日本入境游的35%,东京银座的药妆店一半生意靠中国客人,大阪的心斋桥餐厅里,菜单都标着中文。现在呢?日本导游小林说,他12月的团全取消了,“酒店本来订了二十间房,现在要赔违约金,老板脸都绿了。”

但最该醒的,是那些把“安全”当“小事”的人。49.1万张取消的机票,不是“矫情”,不是“冲动”,是中国人最实在的选择——旅行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打卡”,是“安心”。要是连“安全”都保证不了,再美的风景,也没人愿意去看。

就像周姐说的:“我退的不是机票,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。”这句话,比任何“攻略”都管用。

49.1万张飞日本机票被取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