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德新社记者的提问把刚结束的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,拉回了“原则性议题”——德国副克林拜尔会后提到“德国政府对台湾海峡军事升级表示担忧”,让原本聚焦经济合作的对话,多了一层“立场考验”。

面对问题,发言人毛宁的回答直接戳中核心:“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,如何解决是中国人自己的事,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。”这句话里的“任何”二字,像一把尺子,划清了“国家主权”与“外部干涉”的边界——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,这是历史定论,也是国际共识,轮不到其他国家“指手画脚”。

其实熟悉中德关系的人都知道,第四次中德财金对话本是两国深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:从双边贸易突破2000亿欧元,到新能源、制造业的深度联动,双方的共同利益早就在“务实合作”里扎了根。但“台湾问题”作为中国的核心利益,从来不是“可选议题”,而是“必守红线”——就像两个人合作做生意,得先讲清楚“底线”,不然再大的生意也做不长久。

毛宁在回应里特意强调:“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关键,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、反对‘’分裂。”这句话拆穿了一个“伪逻辑”:有些外部势力总说“担忧台海和平”,但真正破坏和平的,恰恰是“”分裂势力的挑衅,以及背后给他们递“柴火”的外部力量。就像有人一边给纵火犯送火柴,一边喊“怕着火”,这种“关心”本身就站不住脚。

对德国这样的欧盟核心国家来说,“尊重主权”本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。中德合作能走到靠的是“相互尊重、聚焦共赢”——去年双边贸易额破2000亿、新能源领域联合研发项目落地,这些成果不是靠“干涉内政”换的,而是靠“守规矩”攒的。如果因为台湾问题触碰中国红线,反而会让之前的合作成果“打折扣”。

说到底,台海的和平稳定,从来不是靠外部的“担忧”维持的。14亿中国人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,才是最牢的“和平屏障”。毛宁最后说的“任何干涉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”,既是对历史的坚守,也是对所有“试探者”的提醒:中国的红线,碰不得。

或许对德国而言,与其“担忧台海局势”,不如把精力放回“合作本身”——毕竟,聚焦共同利益、尊重彼此核心关切,才是大国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。而对那些总想在台湾问题上“搞事情”的势力来说,这次回应也是一次明确的“信号”:中国维护主权的立场,不会有丝毫动摇。

外交部回应德国政府涉台海言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