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香港西九龙站,背着背包的游客刚踏出闸机,就被入口处两只圆滚滚的“小海豚”吸引——蓝白相间的“喜洋洋”举着火炬,橙黄配色的“乐融融”抱着莲花,这对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正对着镜头笑,不少人掏出手机,凑过去比了个“耶”。同一时刻,澳门大三巴牌坊下,穿著葡式花裙的姑娘站在全运主题展板前调整帽子;广州塔下的财富码头,刚下船的游客拉着同伴往“喜洋洋”身边挤:“快帮我拍张照,回去给朋友看‘我和全运合过影’。”

当三地地标都染上“全运色”,这场热潮早已从“赛场内”漫到了“生活里”。广州的文创店里,挪威游客诺拉捧着“喜洋洋”挂件翻来覆去看:“我在广交会上看到客商买,觉得这对小海豚很可爱,刚好给孩子带个礼物,也能讲讲中国的全运会。”线上商城里,印着吉祥物的钥匙扣、笔记本刚上架就卖断货,网友调侃:“现在逛超市,收银台旁摆的不是口香糖,是‘喜洋洋’的玩偶。”社交平台上更热闹,有人用“喜洋洋”做表情包配文“我要去全运当啦啦队”,有人拍vlog跟着吉祥物学跳全运操,评论区里全是“求教程”的留言——这对“小海豚”,成了三地人共同的“社交符号”。

霍启文翻着手机里的全运赛程表,手指停在“香港队参赛项目”那页:“香港队在羽毛球、自行车项目上有优势,但我更在意‘参与’本身。去年我去看大湾区青年足球赛,场上的孩子不管是广东的还是香港的,踢完球都抱在一起合影,那种‘不分你我’的感觉,比拿冠军还动人。”林至颖则盯着办公室里的全运徽章说:“以前三地合办活动,大家总说‘要协调’,现在办全运,连志愿者培训都用了‘三地同步直播’——从‘协调’到‘默契’,这才是最珍贵的变化。”澳门的陈瑜勇发现,社区里的阿姨们开始讨论“全运期间有没有健身课”,学校里的孩子攒着零花钱要买吉祥物铅笔盒:“以前大家聊的是新开业的奶茶店,现在张口就是‘全运什么时候到澳门’,连我妈都问我‘能不能报名当志愿者’。”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

志愿者队伍里,田宏祥的身份有点特殊——他是中铁一局广州南沙体育馆文体广场的施工负责人,看着场馆从地基变成如今的“银碗”造型,他第一时间申请了全运会志愿服务。“以前我是‘搭台子的人’,现在想当‘守台子的人’。”他摸着胸前的志愿者徽章笑,“昨天培训时碰到个15岁的香港中学生,说要给运动员当‘路线指引员’;还有位85岁的香港老爷爷,说要在赛场门口帮观众找座位——你看,不管是建场馆的,还是看比赛的,大家都想凑这份‘热闹’。”广东赛区的3万名赛会志愿者里,有389名来自港澳台、海外华侨甚至外籍人士;香港赛区的1.6万志愿者,年龄从15岁跨到85岁,连社区里的退休教师都来报名——“全运”成了三地人最统一的“话题密码”。

企业也玩出了新花样。三七互娱把全运会“搬”进了游戏里——玩家可以定制“全运风格”的AI形象,在虚拟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跑“火炬传递”,还能和好友组队参加“线上篮球挑战赛”。“我家侄子以前总窝在沙发上打游戏,现在每天拉着我‘比谁的全运形象分高’。”公司副总裁程琳说,“我们想让年轻人觉得,全运不是‘电视里的比赛’,而是‘自己能参与的事’。”

这场热潮,早已从“看比赛”变成了“自己动”。广州的少年们“组队”跳全运主题街舞,动作里加了火炬传递的姿势;中山的“镇超”足球赛上,教师、工人、外卖员挤在球场边,进球时吼得比专业球员还大声;肇庆七星岩牌坊广场的运动嘉年华,毽球在空中划出弧线,投篮机前排起长队,连白发苍苍的奶奶都凑过去投了个“空心球”;河源的千名骑手沿着东江骑行,一边吹着风一边喊“全运加油”——从城市的商圈到乡村的田埂,从线上的游戏到线下的操场,全运的热度,变成了普通人的“生活日常”。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

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盯着桌上的全运赛程表,笔尖圈住了“全民健身”几个字:“全运不是‘一阵子’的事,而是‘一辈子’的事。等赛事结束,希望大家还能记得‘今天要去跑两圈’‘周末约朋友打个球’,把‘看全运’变成‘自己动起来’。”联合国人居署的游建华则说得更远:“粤港澳联合办全运,是把‘三个地方’变成‘一个整体’——以后再办大型赛事,这种‘跨区域协作’的模式,说不定能给全世界做个‘样本’。”

傍晚的广州塔下,“喜洋洋”和“乐融融”的灯光亮了起来,照得珠江水面泛着金光。岸边的情侣靠在栏杆上,指着吉祥物说“下次去香港看全运比赛吧”;路过的小朋友拽着妈手,喊着“我要当运动员”;连卖冰淇淋的阿姨都挂出了“全运主题甜筒”——巧克力味的“喜洋洋”,香草味的“乐融融”,咬一口,甜丝丝的,像极了这场全运热潮里,每个人脸上的笑容。

这场跨越三地的“体育之约”,从来不是某个人的“独角戏”——它是游客镜头里的吉祥物,是志愿者胸前的徽章,是小朋友手里的铅笔盒,是普通人嘴边的“全运话题”。当香港的风、澳门的光、广东的云,都吹向同一个方向,我们才发现:全运的意义,从来不是拿多少块金牌,而是让三地人,一起“动”起来,一起“热”起来,一起朝着更热闹、更温暖的往前走。

全运热潮席卷粤港澳三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