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8日傍晚6点34分,宁波慈溪一家游泳馆的监控画面里,37岁的陈先生(化名)像往常一样带着7岁女儿走进泳池区——作为在这里锻炼了好几年的老顾客,他熟门熟路地走到标注“浅水区 1.1米”的池边,却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动作:双手前伸、头朝下,直直扎进了水里。
监控镜头里的他刚入水就猛地站直了身子,但下一秒的姿态却透着说不出的怪异:他弯腰趴在水面上,背部绷得像块冻硬的木板,手臂垂在身侧纹丝不动。旁边的女儿拽着他的衣角喊“爸爸”,喊了五六声都没得到回应,吓得小丫头抹着眼泪往家跑,连拖鞋都跑掉了一只。
“当时泳池里有救生员,还有四五个游泳的人,可谁都没觉得‘不对’——他没有挣扎,没有喊救命,就那么站在水里趴着,看起来像‘累了歇口气’。”游泳馆工作人员事后向记者回忆,直到孩子妈妈气喘吁吁地冲进泳池,大家才发现陈先生的脖子已经歪成了不自然的角度,摸他的手时,指尖凉得像冰。
送医检查的结果让家属崩溃:颈椎第三节完全断裂,脊髓神经被压迫得几乎坏死。接下来的四五天,陈先生一直在ICU里靠呼吸机维持生命,但医生多次摇头——“颈椎损伤太严重,就算手术,也很难恢复呼吸功能。”10月23日,家属哭着帮他办理了出院手续,当天晚上,这位原本健康的小学老师永远闭上了眼睛。
“他肺里一点积水都没有,去世就是因为颈椎撞碎了。”游泳馆工作人员的话里带着遗憾,“我们馆里到处都贴着‘禁止跳水’的提示,可他可能觉得‘浅水区水浅,扎一下没事’——哪成想1.1米的水,刚好够撞碎颈椎。”
这场悲剧里的“巧合”,戳中了很多人的安全盲区:总以为“浅水区”就是“安全区”,却忘了头朝下跳水的冲击力,哪怕是半米深的水,都能让颈椎承受超过体重数倍的压力。就像陈先生的女儿说的,“爸爸平时总不让我往深水区跑,可他自己却忘了,浅水区也有危险。”
当地已经成立专班处理善后事宜,游泳馆也加强了对浅水区的巡视——但再多的弥补,也换不回一个父亲的生命。那些刷到这条新闻的网友,纷纷在评论里留言提醒身边人:“以后带孩子游泳,一定要盯着他的动作”“就算再熟悉的泳池,也别做危险动作”。
10月24日下午,慈溪的风里已经有了秋意,那家游泳馆的浅水区依然有人在游,但池边的“禁止跳水”标牌,比往常多了几分沉重——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对“”的忽视,也照出了生命最脆弱的模样:有些危险,从来都不会因为“熟悉”而消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