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成都家长群里的“炸群”消息,不少人应该都刷到了——“2025年试点取消中考”“以后不用考就能上高中”的说法,连着几天挂在本地论坛热榜。直到10月22日成都市教育局的回应出来,这团“升学迷雾”才算散了大半。
其实传言的源头,是今年成都启动的“小-初-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”。很多人没搞懂“贯通培养”到底是什么,就直接和“取消中考”画了等号——但两者压根不是一回事。
所谓“贯通培养”,简单说就是打破过去“小学盯小升初、初中拼中考”的“分段教育”。比如有的试点学校会尝试“跨学段课程衔接”:小学五六年级就开“初中预备课”,不是教奥数,而是带孩子做“如何设计一座环保校园”的项目式学习;初中则会把高中的“研究习”提前渗透,比如用物理知识解决社区充电桩的布局问题。说到底,这是想让孩子从“为考试学知识点”,变成“为解决问题学能力”,和“取消中考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。
教育局的回应里说得很明白:“贯通培养是育人模式的改革,不是考试制度的调整。”不管试点怎么搞,成都全市的中考还是会正常举行,高中录取的分数控制线、志愿填报规则也不会变。换句话说,“中考”这个“指挥棒”还在,只是指挥的方式更注重“全面发展”了。
消息澄清后,家长群里的讨论也慢慢回归理性:有妈妈说“一开始看到‘取消中考’还窃喜,以为孩子能少熬几年夜,后来翻了政策原文才懂,是我想简单了”;也有爸爸皱着眉问“贯通培养会不会反而更卷?比如小学就要学初中内容,会不会压力更大?”;还有从事教育行业的家长觉得“这个方向是对的——现在的孩子太容易‘为了考试而学’,贯通培养能让他们多关注学习本身的乐趣”。
其实这次谣言的发酵,本质上是家长对“教育改革”的天然敏感。不管是“中考”还是“贯通培养”,大家关心的核心从来都是“孩子能不能有更合理的成长路径”。但比起盯着“取消”“试点”这类关键词焦虑,不如多看看政策的“底层逻辑”:改革从不是“推翻什么”,而是“优化什么”——就像教育局反复强调的,“一切以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”,别让不实传言放大了你的教育焦虑。
下次再刷到“重磅教育改革”的标题,不妨先停两秒:打开成都市教育局的,或者关注“成都教育发布”公众号,查一查原文——毕竟关于孩子的最可靠的消息永远来自官方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