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通州一家连锁超市的猪肉柜台前,张阿姨捏着一块后腿肉的标签反复看——13.9元/斤的价格比上周少了2块钱。“我昨天听邻居说,她买的特价肉才7元/斤,今年这猪肉咋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?”她的疑问,恰恰是最近不少消费者的共同感受。
超市工作人员证实了“7元/斤”的存在:“最便宜的那款原价8.99元/斤,买满5斤以上就能享这个优惠,两天前还是8元/斤,这是今年以来的最低价。”旁边卖黑猪肉的摊位更热闹,原价49.9元/斤的黑猪肉折后29.9元,肉馅从29.9元降到15.9元,售货员笑着跟顾客搭话:“要不是肉价跌,这黑猪肉哪能这么便宜?”
不止零售端,猪肉的“降价潮”早就在批发市场蔓延。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,自8月以来,猪肉批发均价已连降十周(9月26日至10月2日当周无监测数据),10月10日至16日那周跌到18.43元/公斤,比7月底的20.59元/公斤跌了10.5%,同比更是降了26.6%。到10月21日,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进一步降到17.70元/公斤,比前一天又跌了0.1%。
猪肉便宜的“源头”,藏在生猪价格里。10月第1周,全国仔猪平均价格27.23元/公斤,比前一周跌3.6%;生猪平均价格12.90元/公斤,30个省份全线下滑。卓创资讯的数据更直白:2025年瘦肉型生猪均价到10月13日跌到10.72元/公斤,创下2021年10月以来的新低——这是近四年的“地板价”。
“供大于求”是最核心的原因。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解释,2024年第四季度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78万头,环比还涨了0.4%,这些母猪繁育的仔猪,正好在今年第三季度集栏,“相当于‘产能过剩’的后遗症爆发了”。更关键的是,今年养殖户们本来想着7-9月猪肉会涨价,特意压着猪不卖,结果8月底价格没涨起来,大家慌了,纷纷“恐慌性出栏”,进一步加剧了供应压力。十一之后,消费需求回落,价格自然接着跌。
卓创资讯生猪分析师邹莹吉补充:“9月份没卖完的猪,10月份接着卖,供应端挤在一起,价格能不跌吗?”
这场“降价潮”会持续到什么时候?朱增勇给出了明确信号:“10月中旬的价格可能就是全年低位了,最近两天已经有点反弹,这是市场在修复出栏节奏。”他提到,等天气转凉,南方腌腊、北方灌肠的需求上来,猪肉消费会有支撑,价格不会再大幅下跌。邹莹吉也认为,11月份猪价会“环比涨点”,但因为供给仍充足,上涨空间有限。
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,现在买猪肉确实“划算”——13.9元/斤的后腿肉、7元/斤的特价肉,都是实实在在的实惠。但也不用盯着“会不会更便宜”纠结:专家说了,接下来大概率是“低位震荡”,要是想吃,该买就买。毕竟,近四年一遇的低价,可不是随时都能碰到的。
说到底,猪肉价格的涨跌,从来都是“供给”和“需求”的博弈。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在“划算”的时候,多囤点爱吃的红烧肉——毕竟,生活的烟火气,从来都藏在这些“接地气”的价格里。
